岳屏公园,因园内岳屏山而得名,是一处集旅游、观光、纪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园内“衡阳抗战纪念城”石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两万余名衡阳将士而建。园内设有纪功亭、抗战牌坊、抗战军民人物群雕铜像、和平钟、抗战纪念堂、抗日保卫战文化墙、抗战陈列室等纪念性景观。专题陈列通过史料、实物、图片、名人书画、纪念作品、保卫战沙盘模型等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衡阳抗战史实。

站在衡阳抗战纪念城的抗敌纪念塔下,仰望“抗战纪念城”五个苍劲大字,湘南的风裹挟着历史的尘埃扑面而来。作为一名党员,当我的指尖抚过纪念墙上斑驳的弹痕复制品,仿佛触碰到了 1944年那段滚烫的岁月。在衡阳抗战纪念馆与纪念城的参观中,岳屏烽火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在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
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的硝烟在湘江两岸弥漫开来。彼时的岳屏山,是衡阳城防的核心阵地,也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第十军炊事班长周振华蹲在战壕里,手中的豁口菜刀裁开一本《抗战歌谣》,将泛黄的纸张卷成烟卷。油墨字迹混着硝烟在士兵唇齿间燃烧,“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成了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的精神支柱。这种在绝境中坚守信念、用文化力量鼓舞士气的举动,正是抗战精神中乐观坚韧的生动写照。
日军战报中“每夺取一扇花窗需付出五人代价”的记载,揭开了陆家新屋保卫战的惨烈。清代雕花窗棂后,机枪手赵铁柱将生面饼贴在滚烫的马克沁重机枪枪管上,300℃高温烙熟的焦香与刺鼻硝烟混合,成为特殊的军粮。在阵地失守前,士兵们用刺刀在岩石上刻下“来生再守岳屏山”的誓言,字缝里嵌着的7.92 毫米弹头,直到2024年文物普查时仍清晰可辨。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更彰显了中华儿女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与守护决心。
在衡阳抗战纪念馆的展柜里,一份泛黄的电文静静诉说着发报员林婉清的传奇。8 米深的中央银行地下金库里,这位放弃留学机会的燕京大学高材生,用湘绣丝线修补破损电文。为了防止情报泄露,她将“机枪”写作“纺车”,“伤亡”称作“落叶”。8月7日的最后电文“纺车尽毁,落叶满城,仍织锦绣山河”,既是对战斗惨烈的隐喻,更是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如今,这份电报纸上的褐色血渍在特定角度下会显现北斗七星图案,仿佛在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这是智慧与忠诚的结晶,是抗战精神中坚守信仰的有力诠释。
张家山钢筋水塔内,温度计定格在 52℃的高温,见证着士兵周大勇用绑腿编织升降索传递弹药的艰辛。他日记本上被汗水洇开的字迹“铁梯烫穿胶鞋底,赤脚烙印成军功章”,道尽了战斗的残酷与战士的坚韧。2018 年修复时,在混凝土夹层发现的 19 枚未爆九七式手雷,弹体氧化层下的“昭和”字样,是那段历史最真实的物证。而85岁的绸缎商遗孀王李氏,在日军破城前夜将 2 万银元倒入铸剑炉,老铁匠们用祖传淬火工艺将仇恨锻进刃口梅花纹,展现了军民一心、共御外敌的伟大情怀,这是抗战精神中团结协作的生动体现。
站在纪念塔下,看着山脚下连绵不断的参观者,他们的脸庞与纪念墙上八千个鎏金名字交相辉映。过来参观的老兵抚摸“山河未改”刻痕时颤抖的双手,让我深刻感受到,抗战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代代相传的血脉。岳屏山小径上,那些与苍松共生的螺旋状变形弹头,生出的铜绿色苔藓,是岁月对英雄的致敬;文物保护专家发现的金属结晶纹路与岩石弹孔裂痕的相似应力图谱,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惊心动魄。
在衡阳抗战纪念馆的“警世钟”展区,参观者凝视电子沙盘,当1944年的燃烧轨迹与2025年的城市光带重叠,有人说“这是我们的血肉筑成的长城”。声波激活的全息投影中,虚拟烽火与现实霓虹交融,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从纪念塔基座取出的战时期刊《救亡日报》里,那片夹着 “胜利后建塔于此”铅笔字迹的枫叶标本,经过纳米镀膜技术处理成为“时空对话”展区的核心展品,它不仅是先辈对胜利的期盼,更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种。
作为党员,参观衡阳抗战纪念馆和抗战纪念城,不仅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那些在岳屏烽火中浴血奋战的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坚韧、团结、奉献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让抗战精神永远闪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