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就业工作 >> 校友风采 >> 正文

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8-01-11来源:未知 作者:会计系点击数:

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供给是培养更多适应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融合“互联网+”思维、贯通思维、创新思维,不断转变思路、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

1.融合“互联网+”思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交通催生了滴滴打车;“互联网+”金融成就了支付宝……“互联网+”拓宽了市场,开发了民众需求。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内涵“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能够及时捕捉、应对时代的变化与挑战。

优化结构,促进专业设置多样化。专业设置是课程设置的基础。高职教育应当坚持差异化发展原则,以“互联网+”的新思路,从办学理念、资源运用着眼,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的逐渐开展、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化,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专业设置的多样化。第一,淘汰落后专业,及时停办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与民众需求的“僵尸”专业。第二,整合传统专业,注重设置跨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以适应“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经济新常态。第三,培育优势专业,对能够促进产业技术革新、促进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专业、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完善体系,促进课程类型多样化。高职学生的来源包括普高生、三校生、自主招生等。学生来源的多样性造成知识基础的不均衡,需要课程类型的多样化予以应对。一方面,通识教育是高职学生道德提升、职业发展“地基”。按照现代职业教育关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当涉及科学、人文、技术等方面;通识教育的实践应当关注仪式教育、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根据高职学生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高职教育应当深入研究分级分类教学、增加高质量选修课、不断开发“订单”模式下的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转变方式,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互联网+”既包含思维方式,也体现技术特征。高职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业倦怠心理、具象思维、实践需求等特征,依托互联网技术,采取多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体验式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利用顶岗实习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不断促进网络培训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借助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依靠慕课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利用教学APP(手机客户端)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及时统计整合各类微信息与大数据,观测学生的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的职业需求,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2.融入贯通思维,为学生开发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高职教育应当将贯通思维充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创新人才需求。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特征。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其拥有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等多达四大类八小类办学模式。一方面,多元化办学模式体现的连续性、持续性特征有利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即职业能力强,具备出众的职业技能、优秀的职业素质,掌握新型技术、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学习能力强,具备较强职业适应性,根据产业需要能够自我更新知识储备与技能体系的专业化、专家化人才;创造能力强,能够进行技术技能研发的高端人才,从而调整人才供给结构,填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缺口。另一方面,多元办学模式的前瞻性有利于高职教育立足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测,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及适应社会需要的系统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

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满足学生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一方面,高职学生选择权的赋予是自我实现的基础。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低分教育”,将人才限定于劳动力市场的中下游。学生缺少技术技能的应用转化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更缺乏对成长路径的选择权利。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构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另一方面,终身学习能够促进自我实现。以北京市推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为例,其连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国内国外的普通高等教育,整合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资源、高水平北京市属本科院校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等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了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开发了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满足了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愿望。

3.运用创新思维,为学生搭建多渠道的创业平台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创造力是开放性的、思想高度活跃的思维方式,是指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从已有信息推导出新信息,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运用创新思维对学生予以引导、加以影响。

为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提供“软”资源。第一,高职教育通过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卫·卡勒博士认为,一般人读过的知识内容能够掌握20%,看过操作的能够掌握60%,亲自做过的能够掌握80%。高职教育通过情景式练习、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积累并灵活运用职业知识,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第二,创造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以下简称三创教育)进行。三创教育能够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系统课程,包括创意思维、商务礼仪、创业心理学、投资与理财等课程类型的设置。与此同时,根据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实践需求旺盛的特点,三创教育采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渗透于职业教育之中的实验、实习、创业实践等方式进行,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为学生创业的实现提供“硬”条件。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第二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创业能力。作为实用性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应当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一方面,建构创业教育的联合机制进行创业项目孵化。高职院校需要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加大对创业基地的建设投入以及对创业项目的创业指导与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切实以学生为本,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不仅需要树立成功的创业榜样,也需要为遭受创业挫折的学生提供培训与咨询服务,帮助其二次创业,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创业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会计系)